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2025年中国远洋渔业市场:资源竞争加剧,行业如何突围?
-
- 北京用户提问:市场竞争激烈,外来强手加大布局,国内主题公园如何突围?
- 上海用户提问: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发布,船舶制造企业的机
- 江苏用户提问:研发水平落后,低端产品比例大,医药企业如何实现转型?
- 广东用户提问:中国海洋经济走出去的新路径在哪?该如何去制定长远规划?
- 福建用户提问:5G牌照发放,产业加快布局,通信设备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?
- 四川用户提问: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,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?
- 河南用户提问:节能环保资金缺乏,企业承受能力有限,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?
- 浙江用户提问:细分领域差异化突出,互联网金融企业如何把握最佳机遇?
- 湖北用户提问:汽车工业转型,能源结构调整,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在哪里?
- 江西用户提问:稀土行业发展现状如何,怎么推动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?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前言
在全球海洋资源竞争加剧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驱动下,中国远洋渔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的关键阶段。政策支持、技术革新与消费升级共同推动行业向智能化、绿色化、全球化方向演进。
一、行业发展现状分析
(一)政策驱动与战略定位升级
国家“十四五”规划将远洋渔业纳入“蓝色粮仓”战略核心,农业农村部等部门通过《全国远洋渔业发展规划(2025—2030)》明确行业定位:到2030年,远洋渔业总产值突破1200亿元,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、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。政策层面,渔船燃油效率分级管理、生态捕捞认证等制度加速落地,倒逼企业向低碳化转型;RCEP等贸易协定则为鱿鱼、金枪鱼等主力品种出口创造关税优势,2025年远洋水产品出口额预计突破55亿美元。
(二)技术革新重塑生产模式
智能化与绿色化成为行业变革的双引擎。北斗导航、AI鱼群探测系统普及率突破75%,基于大数据的捕捞策略优化使单船效率提升40%以上;区块链溯源技术实现从渔场到餐桌的全流程可追溯,增强消费者信任。绿色转型方面,LNG动力渔船、电动化装备研发加速,超低温冷链物流与废弃渔具回收技术构建低碳生产体系。以“深海勇士”号载人潜水器为代表的技术突破,支持了南极磷虾、深海生物资源的高效开发。
(三)产业链向高附加值延伸
远洋渔业已从单一捕捞向全产业链协同发展。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《》显示:2025年,远洋捕捞产值占比约63%,而水产品加工及配套服务业贡献剩余37%,深加工领域年均增幅达15%以上。即食海产品、功能性食品、海洋生物医药等细分市场快速崛起,鱼胶原蛋白肽、海藻活性物质提取等产业化项目成为投资热点。此外,跨境电商平台推动品牌化销售,地理标志认证与有机产品认证提升产品溢价能力,拓展利润空间。
二、供需分析
(一)需求端:消费升级与市场多元化
国内市场对优质水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,人均消费量预计突破23.5公斤,驱动高端海产品进口替代。国际市场方面,RCEP框架下东盟成为中国水产品出口核心市场,2025年出口额预计达55亿美元;同时,非洲、南美等新兴市场通过共建渔业基地、技术输出等方式逐步打开。消费结构上,健康、便捷的深加工产品需求激增,推动企业从原料供应向终端消费品牌转型。
(二)供给端:资源开发与产能优化
传统渔场资源竞争加剧,西北太平洋、东南大西洋等新兴区域开发力度加大,南极磷虾、深海渔业成为战略增长点。2025年,南极磷虾捕获量达12万吨,规划2030年形成50万吨级产能。技术进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,AI鱼群预测系统减少无目标捕捞,电子监控系统强化合规管理。此外,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在浙江、福建、山东等地新增3—5个现代化枢纽,配套冷链物流与精深加工设施,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,前10家企业市场占有率有望从45%增至60%。
(一)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分庭抗礼
国有企业凭借资金、技术和政策优势,在远洋捕捞、海外基地建设等领域占据主导地位,如中水集团、上海开创国际等企业布局全球核心渔场。民营企业则通过技术创新与差异化竞争突围,聚焦深加工、跨境电商等细分市场,部分企业通过地理标志认证、有机产品认证打造高端品牌,形成差异化竞争力。
(二)国际竞争与合作并存
中国企业在中西太平洋、东南大西洋等传统渔场作业量占比超60%,但在南极磷虾、深海渔业等新兴领域仍面临挪威、日本等国竞争。为规避地缘政治风险,企业通过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拓展国际布局,在东南亚、非洲共建渔业基地,输出智能装备与技术标准。例如,中国主导制定的深海基因资源开发国际标准,提升全球治理话语权,为行业带来长期红利。
(一)智能化:从“人工经验”到“数据决策”
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应用,实现渔船定位、渔场环境监测、捕捞策略优化的全链条数字化。智能投喂系统、病害预警平台等技术服务需求持续增长,区块链溯源技术成为行业标配。预计到2030年,智能化装备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达14.3%。
(二)绿色化:低碳生产成生存底线
新建渔船必须配备电子监控系统,燃油效率未达标渔船逐步淘汰。生态捕捞认证、碳足迹标签等机制推动行业向低碳化转型,新能源动力渔船(如LNG、电动化)研发与制造成为投资热点。此外,循环经济模式如废弃渔具回收、养殖系统优化等,助力企业降低环境成本,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。
(三)全球化:构建全球产业链生态
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下,中国企业通过共建渔业基地、技术输出等方式深化国际合作,规避地缘政治风险。例如,在非洲建设水产加工园区,或在东南亚布局渔旅融合项目,拓展市场空间。同时,国际标准制定与全球治理参与提升行业话语权,为长期发展奠定基础。
五、投资策略分析
(一)聚焦智能化装备与技术服务
投资者可关注导航系统、鱼群探测设备、自动起网机等装备制造企业,以及大数据分析、区块链溯源等技术服务领域。例如,研发智能投喂系统、病害预警平台的企业,或通过技术输出帮助传统渔船改造的企业,均具备长期增长潜力。
(二)布局深加工与高附加值领域
即食海产品、功能性食品、海洋生物医药等细分市场年均增幅达15%以上,投资者可布局鱼胶原蛋白肽、海藻活性物质提取等产业化项目,或通过地理标志认证、有机产品认证提升产品溢价能力。此外,跨境电商平台与品牌化运营成为企业拓展终端市场的关键,相关渠道建设与营销服务领域存在投资机会。
(三)拓展新兴资源开发与国际布局
南极磷虾、深海渔业等新兴领域正成为行业增长新引擎,投资者可关注相关捕捞技术研发与产能建设。国际布局方面,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成为合作重点,通过共建渔业基地、技术输出等方式,企业可规避地缘政治风险,拓展市场空间。例如,在非洲建设水产加工园区,或在东南亚布局渔旅融合项目,均是值得探索的方向。
如需了解更多远洋渔业行业报告的具体情况分析,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《》。
-
让决策更稳健 让投资更安全
-
掌握市场情报,就掌握主动权,扫码关注公众号,获取更多价值:
3000+ 细分行业研究报告 500+ 专家研究员决策智囊库 1000000+ 行业数据洞察市场 365+ 全球热点每日决策内参
-
中研普华
-
研究院